痔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可能患上這種身近的病症。然而,有很多人在心裡默默困擾著,覺得痔瘡很「尷尬」,或者覺得「去醫院太麻煩」而不敢就醫。然而,忍受不適感和疼痛的同時,病情可能會惡化... 如果是輕度的痔瘡,通過藥物治療和調整生活習慣,是可以改善的。
一、痔瘡是什麼樣的疾病?
痔瘡是肛門疾病的總稱,其中常為人知的三大肛門疾患為「痔核」、「肛裂」、「肛瘺」。這三種疾患在肛門區域引起不適和症狀,需要特別關注和治療。
-
痔核:痔核是最常見的肛門疾患之一。它指的是發生在肛門周圍血管的脹大和脹出。痔核可以分為內痔和外痔。內痔是發生在肛門內部的痔瘡,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的疼痛,但可能出現出血、黏液分泌和脫出的症狀。外痔則發生在肛門周圍皮膚上,會引起疼痛、灼熱感和瘙癢等症狀。
-
肛裂:肛裂是肛門區域的一種傷口或裂傷,通常發生在肛門黏膜和周圍皮膚之間。它通常由於過度用力排便、硬便或其他肛門壓力導致。肛裂的常見症狀包括劇烈疼痛、排便時的劇痛和出血。
-
肛瘺:肛瘺是肛門區域的一條異常通道,連接肛門黏膜和周圍皮膚。它通常由於肛門腺的感染或阻塞引起,導致膿液在肛門周圍積聚。肛瘺的常見症狀包括排膿、疼痛、不適和肛門周圍皮膚的發紅。
二、為什麼會得痔瘡?
2.1 了解得痔瘡的原因之前,需要先了解肛門的結構。
肛門是與直腸相連的結構。靠近肛門出口的部分被皮膚覆蓋,而在其深處即是直腸。我們稱皮膚和直腸交界處的凹凸不平部分為歯状線,而歯状線以下的部分就是肛門。肛門由兩個肌肉所包圍:無法自主控制的「內肛門括約肌」和可以控制的「外肛門括約肌」。肛門通常是閉合的,但在排便時這些肌肉會放鬆並打開。
2.2 痔瘡的原因是什麼?
容易便秘且在排便時用力過度,或長時間久坐等情況下,肛門會受到負擔,進而引發痔瘡的發生。當肛門受到壓力時,位於內肛門括約肌和肛門黏膜之間的組織(包含集中毛細血管等的緩衝部分)會充血並產生血液循環障礙,進而形成痔核(痔瘡)。此外,容易便秘的人在排便時不僅會用力強烈且時間較長,易引起充血,還會因為水分被吸收而使大便變硬,進而傷害肛門並引發肛裂(裂痔)。
對肛門施加負擔的情況不僅限於排便時用力或長時間久坐。例如,在進行高爾夫等運動時的用力,過量攝取刺激性物質或酒精引起的腹瀉,以及受涼等情況也可能給肛門帶來負擔。
三、痔瘡的三大類型
痔瘡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痔核、肛裂和肛瘘。其中,痔核又可分為內痔核和外痔核。內痔核形成於肛門內側,外痔核形成於肛門外側。由於直腸黏膜區域缺乏感覺神經,內痔核通常不會感到疼痛。相反,位於齒狀線下面的皮膚區域富含感覺神經,所以肛裂和外痔核會引起疼痛。因此,根據疼痛程度可以大致判斷痔瘡的發生位置。此外,如果齒狀線上的凹陷部位受到細菌感染並產生化膿,形成管道,就稱為肛瘘。肛瘘通常出現在齒狀線上方,且可引起疼痛、腫脹和排膿等症狀。
總結而言,痔瘡的類型可根據形成部位和症狀特徵來區分。了解這些不同類型的痔瘡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其病情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3.1 痔核的特點
痣核分為兩種類型:內痣核和外痣核。
-
内痔核:内痔核形成在肛门内侧,通常位于直肠黏膜层。由于直肠黏膜区域缺乏痛觉神经,内痔核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内痔核主要以肿块或脱垂的形式出现。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大量出血或黏液分泌。
-
外痔核:外痔核形成在肛门外侧,通常位于肛门皮肤附近的齿状线以下。与内痔核不同,外痔核的形成区域富含感觉神经,因此外痔核常常引起疼痛和不适感。外痔核通常呈现为皮肤上的可触摸的肿块,有时可能会出现出血和瘙痒的症状。
總結一下就是:
- 內痣核:輕度情況下只有排便時出血,沒有疼痛,但隨著症狀的加重,痣核會從肛門內突出到外部(脫垂),引起疼痛。
- 外痣核:出血較少,但伴有劇烈的疼痛。
3.2 肛裂的特點
肛裂是指肛門出口附近的皮膚(齒狀線以下的肛門上皮)表面裂開的狀態,也被稱為“裂痔”。便秘時的硬便及腹瀉時壓力大的軟便在排泄時會使肛門出口附近的皮膚裂開,或直腸肛門部位的血液循環不良是引發肛裂的原因。位於齒狀線以下的肛門上皮不同於肛門內側的粘膜,這裡有感覺神經(感知疼痛的神經),所以肛裂伴隨強烈的疼痛。
主要特點:
- 硬化的糞便在排泄時損傷肛門外壁是導致肛裂的原因。由於肛門上皮部分被切斷或撕裂,會導致出血。
- 在排便時或排便後可能會感到刺痛。由於疼痛,有時會忍耐排便的衝動,這會進一步加重糞便的硬化,形成惡性循環。
- 對於便秘的情況,人們傾向於過度用力排便,而在嚴重的腹瀉情況下,傷口的癒合會受到延遲,因此這兩種情況都成為惡化的因素。
3.3 肛瘻的特點
肛瘺是指直腸和肛門周圍皮膚之間形成相通管道的一種痔瘡。它的形成與肛門周圍積膿的肛周膿腫惡化和慢性化有關。
一般認為肛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腹瀉等情況下細菌進入肛門組織。在肛門附近的齒狀線上有一個向上開口的小口袋,被稱為肛隱窩,裡面有排出粘液的腺體,稱為肛腺。通常情況下,肛隱窩是一個小凹陷,大便不會進入其中,但在腹瀉時,大便很容易進入其中,導致大腸桿菌等細菌進入肛腺。
當大腸桿菌進入肛腺時,如果附近的皮膚有傷口或正處於身體抵抗力虛弱期,就容易引起感染和化膿,形成肛周膿腫。如果肛周膿腫進一步惡化,逐漸形成一個連接肛門內部和外部的管道,就會成為肛瘺。
主要特點:
- 肛門周圍化膿、積膿、腫脹並有跳痛感
- 有時伴隨發燒38~39℃(肛周膿腫)
- 如果肛周膿腫惡化,淤積的膿流出體外,症狀會有所減輕。
- 由於已經形成了化膿的管道(肛瘺),所以經常會有膿流出。
如果形成肛瘺或肛瘺之前的肛周膿腫,市面銷售的藥物已無法治療。一旦懷疑有類似症狀,請盡快到專科醫生處就診。
四、痔瘡的對策(日本常見市販藥品推薦)
大部分情況下是良性的,如果症狀輕微,可以透過使用非處方藥品或改善便秘等自我護理方法來處理。此外,許多醫院都會考慮到患者的尷尬感,並提供相應的治療。如果出血嚴重,或是有內痔核或外痔核進展的情況,應盡早就醫。
4.1 建議就醫的場合
即使出現與痔瘡相似的症狀,實際上也有少數情況下發現嚴重疾病如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因此在以下情況下,應該就診有「肛門科」的醫療機構:
- 懷疑可能是肛瘻(痔瘡性肛門潰瘍)的情況(排便時伴隨劇烈疼痛,排便困難,有膿液排出並伴隨發燒等症狀);
- 出血量較多;
- 內痔核惡化並出現脫肛;
- 外痔核惡化,痔瘡增大並伴隨劇烈疼痛;
- 無法確定是否為痔瘡,但在排便中有血液混合(可能是直腸或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引起的出血);
- 排便呈現黑色(可能是來自上消化道的出血);
- 使用非處方藥物約10天後症狀仍未改善。
此外,在懷孕初期或哺乳期,建議咨詢常設產婦科醫生以確保安全。
4.2 可以自我護理的場合以及常見日本痔瘡藥品推薦
轻度痔疮(包括内痔核和外痔核)或者裂痔引起的出血和疼痛较轻时,可以使用非处方药品进行自我保健。例如坐剂、软膏、喷雾剂或者注入软膏等OTC医药品。
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日本市售的熱門非處方藥劑,供大家參考
五、痔瘡的預防
痔瘡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是一種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疾病。 如果您有良好的排便習慣,這是可以預防的。 改善生活方式,努力預防痔瘡。
5.1 正確的排便習慣
首先,建立正確的排便習慣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相關建議:
- 排便時間應控制在3至5分鐘(過度用力會對肛門造成負擔,並導致充血)。
- 不要過度忍耐排便(直腸會吸收大量水分,使大便變硬)。
- 在排便後應進行徹底清潔,始終保持肛門清潔。
- 通過腹部按摩預防便秘。
5.2 飲食生活的管理
為了調整腸道節奏,請注意適當的飲食習慣。
- 請確保進食早餐(因為早餐後容易產生排便感)
- 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
- 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海藻和益生菌(以預防便秘和腹瀉)
- 避免過多攝取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腹瀉且刺激肛門)
- 適量飲酒(過量的酒精容易引起腹瀉和肛門充血)
5.3 調整生活方式
為了預防痔瘡並防止症狀惡化,我們應該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
- 每天洗澡保持肛門清潔,同時預防受寒感
- 適時改變姿勢,避免長時間坐著或站著不動
- 進行輕度運動和伸展等活動,促進腸道運動和血液循環,可作為日常習慣
- 避免累積壓力和疲勞
5.4 特別注意寒冷季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寒冷的季節。 因為容易引起血液循環不良,且缺乏運動和水分容易導致便秘,便便也容易變硬。在冬天特別要注意,調整生活方式。
總結而言,對於痔瘡的管理和預防,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措施。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遵循適當的飲食習慣、保持肛門清潔、適時進行適度的運動,並避免長時間坐著或站著。此外,在寒冷的季節要特別注意血液循環和便秘問題。綜合這些建議,可以幫助預防痔瘡的發生和症狀的惡化,並促進痔瘡的舒緩和康復。如果有疑慮或症狀嚴重,建議尋求醫療專業人士的建議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