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容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常伴隨著搔癢、紅腫、乾燥、滲液等症狀,不僅影響外觀,也會大大降低生活品質。雖然接受醫師診斷並使用處方藥是治療的主要方式,但對於輕症、臨時緩解,或無法立即就醫的情況下,日本市售藥(非處方藥)也是許多人日常護理的重要選擇。
在日本的藥妝店與藥局中,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市售藥種類非常多,包括含類固醇的止癢消炎藥膏、亜鉛華軟膏、保濕性藥膏,以及漢方藥等。不同症狀需要對應不同成分與劑型,才能更有效地緩解不適。本文將依照常見症狀,精選多款日本異位性皮膚炎市售藥,並提供選購與使用要點,幫助你更安心地做好日常皮膚護理。
一、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日文:アトピー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症性疾病,常伴隨強烈的搔癢與乾燥,症狀會時好時壞,甚至隨著季節、環境與生活習慣而變化。
1. 發病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相當複雜,通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異位性體質、氣喘、過敏性鼻炎的人,發病風險較高。
-
免疫反應異常:免疫系統對環境刺激反應過度,引發皮膚發炎。
-
皮膚屏障功能減弱:角質層含水量不足、油脂分泌少,導致外界刺激物(灰塵、花粉、細菌等)容易進入皮膚,引起過敏反應。
2. 常見症狀
-
強烈搔癢:夜間加劇,影響睡眠。
-
皮膚乾燥、脫屑:皮膚呈現粗糙、白屑狀。
-
紅腫、丘疹、滲液:急性發作期皮膚會紅腫、出水,甚至結痂。
-
色素沉著或皮膚變厚:長期搔抓造成皮膚粗糙、暗沉。
3. 好發部位
-
嬰幼兒:多在臉頰、頭皮、四肢伸側。
-
兒童與成人:多在頸部、手腕、膝窩、肘窩等屈側部位。
4. 病程特徵
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疾病,治療並非一次性痊癒,而是需要長期控制與預防復發。日常護理(保濕、避免刺激、適當使用藥物)對病情管理非常重要。
二、日本市售藥的主要類型
在日本,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市售藥種類相當豐富,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大類,每一類都有不同的作用重點與適用症狀:
1. 含類固醇的消炎止癢藥膏(ステロイド外用薬)
這類藥物具有快速抑制發炎、減輕搔癢與紅腫的效果,適合在症狀急性期使用。根據藥效強度,可分為溫和型、中等型與強效型,通常建議從低強度開始使用,並避免長期或大面積塗抹。常見成分如倍他米松、氫化可的松等。
2. 非類固醇消炎藥
這類藥物不含類固醇,作用較溫和,主要成分如亜鉛華(酸化亜鉛)、甘草酸二鉀(グリチルリチン酸)等,適合皮膚敏感者、兒童或需要長期護理的人使用。它們能保護皮膚屏障、減輕炎症並促進傷口癒合。
3. 保濕性藥膏與軟膏
保濕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控制至關重要。高純度凡士林(ワセリン)、Propet 等無添加保濕軟膏,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防止水分流失,幫助恢復肌膚屏障功能。
三、如何根據症狀挑選日本市售藥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以乾燥脫屑為主,有些則伴隨滲液、紅腫或劇癢。選擇市售藥時,應先觀察自己的皮膚狀況,再根據症狀對應適合的成分與劑型,才能達到最佳緩解效果。
1. 瘙癢、紅腫明顯
-
適合產品:含類固醇成分(ステロイド)的外用藥
-
常見成分:倍他米松、氫化可的松
-
作用機制:迅速抑制炎症反應,減輕搔癢與紅腫,防止進一步抓破皮膚。
-
使用要點:
-
從低強度類固醇開始使用,避免長期大面積塗抹。
-
臉部、兒童需選擇較溫和的配方。
-
2. 滲液、糜爛、皮膚破損
-
適合產品:亜鉛華軟膏、含抗菌成分的保護性藥膏
-
常見成分:氧化鋅(酸化亜鉛)、抗生素(如弗拉黴素)
-
作用機制:吸收滲液、形成保護膜、減少外部刺激並促進傷口癒合。
-
使用要點:
-
滲液明顯時避免使用油性過重的保濕劑,以免悶住傷口。
-
可與類固醇外用藥搭配使用(不同時間或部位)。
-
3. 乾燥、脫屑、皮膚粗糙
-
適合產品:高純度保濕軟膏(凡士林、Propet )、低刺激保濕乳膏、口服漢方藥
-
常見成分:凡士林、當歸飲子、温清飲
-
作用機制:補充皮膚油脂與水分、修復皮膚屏障、改善乾燥引起的搔癢。
-
使用要點:
-
建議在洗澡或清潔後3分鐘內塗抹,鎖住水分。
-
保濕應每天多次進行,並與抗炎藥膏交替使用。
-
4. 皮膚特別敏感或兒童使用
-
適合產品:無添加、低刺激配方的保濕劑或溫和型非類固醇藥膏
-
常見成分:低濃度甘草酸二鉀、純凡士林
-
使用要點:
-
先在小面積皮膚測試,確認無過敏反應後再大面積使用。
-
盡量避免香料、色素、防腐劑等添加物。
-
四、日本市售藥推薦清單
以下依照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症狀,整理出在日本藥妝店或藥局常見、且評價不錯的市售藥,方便讀者直接對照選購。
1. 瘙癢、紅腫明顯(含類固醇外用藥)
適合在急性期或症狀明顯時短期使用,快速抑制炎症與搔癢。
-
RinderonVs 軟膏 Premium升級版
-
成分:倍他米松吉草酸酯(中強度類固醇)
-
特點:消炎效果快,適合紅腫、劇癢部位。
-

-
Flucort f軟膏
-
成分:倍他米松吉草酸酯 + 抗生素(硫酸新霉素)
-
特點:適合抓破皮膚、伴有感染風險時使用。
-

-
KOTO f MD軟膏
-
成分:潑尼松龍(低強度類固醇)+ 甘草次酸
-
特點:溫和,適合臉部或兒童使用。
-

2. 滲液、糜爛(非類固醇保護性藥膏)



五、使用日本市售藥的注意事項
雖然日本的市售藥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輕症或日常護理有很大幫助,但若使用不當,可能導致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症狀。在使用前,請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根據症狀選擇,避免亂用藥
-
切勿「看到是皮膚藥就用」,不同症狀需對應不同成分。
-
例如,滲液期使用過於油膩的保濕劑,可能會悶住傷口,延緩癒合。
2. 類固醇藥膏的正確使用
-
從低強度開始,根據部位與症狀調整(臉部、頸部用低強度,四肢或厚皮膚可用中等強度)。
-
一般連續使用不超過 1~2 週,症狀改善後應逐漸減量或換為保濕劑維持。
-
避免長期大面積使用,防止皮膚變薄或色素沉著。
3. 注意過敏與刺激反應
-
使用前可先在小範圍試用,觀察 24 小時內是否有紅腫或搔癢加劇。
-
對香料、防腐劑敏感者,建議選擇「無添加」或「敏感肌專用」產品。
4. 市售藥並非長期解決方案
-
市售藥適合短期緩解、輕症或過渡期使用。
-
若症狀持續 2 週以上未改善,或有惡化趨勢(如擴散、滲液增加、發燒),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5. 搭配生活習慣改善
-
保濕應每日多次,尤其在洗澡後 3 分鐘內塗抹。
-
避免長時間高溫或乾燥環境,減少接觸已知過敏原(塵蟎、花粉、部分食物等)。
-
保持指甲短,減少搔抓導致的二次感染。
六、常見問題 Q&A
Q1:異位性皮膚炎可以只靠市售藥治療嗎?
A:市售藥適合輕症或暫時緩解,但無法完全取代醫師的治療。如果症狀反覆或惡化,還是需要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使用處方藥。
Q2:市售的類固醇藥膏會不會很危險?
A:只要按照說明書或藥劑師的建議,短期、局部使用市售類固醇藥膏是相對安全的。但避免長期、大面積使用,也不要自行增加劑量。
Q3:小孩或嬰兒可以使用這些市售藥嗎?
A:兒童皮膚較薄,建議優先選擇溫和型產品(如凡士林、プロペト、低強度類固醇藥膏)。在給嬰幼兒使用前,最好先諮詢小兒科或皮膚科醫師。
Q4:市售藥和保養品(乳液、油)有什麼差別?
A:保養品主要用於日常保濕與維持皮膚屏障,屬於輔助性質;市售藥則含有藥用成分,針對發炎、搔癢等症狀設計。兩者可以搭配使用,例如先擦藥膏再補保濕。
Q5:如果用了市售藥還是沒改善怎麼辦?
A:若使用 1~2 週後仍無好轉,或症狀持續加重(如滲液增加、紅腫擴散、伴隨發燒),應立即停用並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Q6:可以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嗎?
A:類固醇藥膏的強度各有不同,但若長期連續使用,可能會帶來副作用的風險,因此不建議在沒有醫師指示的情況下自行長期塗抹。
在有瘙癢或疼痛等症狀時,依需求使用適量藥物才是關鍵。塗抹時也不需要均勻地塗滿整片皮膚,而是只針對有症狀的部位輕輕塗抹,這樣可以大幅降低副作用的風險。若使用數日或數週仍未改善,建議及早就醫。
Q7:小孩也可以使用和大人相同的藥膏嗎?
A:小孩的身體發育尚未成熟,和大人相同的藥膏並不一定適合。有些強效的類固醇藥膏並不建議小孩使用,因此務必要事先確認。
市面上也有針對兒童設計的外用藥,建議替小孩選擇兒童專用的藥膏會比較安全。
Q8:藥膏的塗抹方法有建議嗎?
A:保濕劑建議薄薄地均勻塗抹即可。
類固醇藥膏則要遵循「需要時、需要的量」來塗抹,不要過度塗滿整片皮膚,以免藥物作用到正常皮膚,引起副作用。
此外,若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藥膏,塗抹的順序也很重要。以「保濕劑+類固醇藥膏」為例,建議先塗保濕劑,再塗類固醇。若順序顛倒,可能在塗保濕劑時把類固醇推開,降低藥效。
Q9:異位性皮膚炎會傳染嗎?
A:異位性皮膚炎與其他過敏性疾病被認為只會發生在具有「異位性素因」的人身上,因此它並不是傳染病。日常生活中的接觸或相處都不會造成感染。
不過,由於異位性素因與基因有關,患者的子女或孫子女可能會因遺傳而發病。
Q10:壓力會影響異位性皮膚炎嗎?
A:壓力確實可能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例如,當面臨工作或人際關係等心理社會壓力時,即使有服用止癢藥,也可能因焦躁而抓破皮膚,導致症狀惡化。若長期感受到壓力,治療效果也可能受到影響。這時建議向醫師或專業人士諮詢,找到合適的應對方式。